趙杰:用匠心打磨精品成就精彩
趙杰認真鉆研,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瓶頸。 (供圖/周源)
他研發的一種壓型模具獲得國家專利,年均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200余萬元;探索“內嵌式”柔性壓制成型工藝方法,攻克多項技術難題……談及多年來的工作感悟,吉林信誠路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數控折彎技師趙杰認為,“只有從細微處著手,用精益求精的匠心找差距、尋規律,才能制作出近乎完美的工件?!?/p>
在機械加工行業中,折彎操作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種,涵蓋識圖、焊、鉚、調修等10余項技術知識。從當初的“門外漢”到現在的“內行人”,趙杰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鉆勁兒、韌勁兒,經過多年學習與實踐,最終實現了華麗蛻變。
部隊轉業后,機械制造零基礎的趙杰應聘到吉林信誠路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剛入門的他虛心向老師傅學習請教,利用業余時間自學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和理論水平。他邊學習邊實踐,最終能夠輕松自如地駕馭多款數控折彎機,逐步成長為一名復合型技師。
模具的研發制作是機械裝備生產的關鍵環節。2014年,公司接到多個軌道車輛技術型牽枕緩大蓋板制作訂單。以往這項工作需要大型設備和專用模具進行反復壓制和調修,既費時又費力。為了突破設備限制,趙杰帶領職工主動攻關,利用數控折彎機選裝現有的上下胎模,一遍遍試驗,最終編制程序一次成型,達到客戶要求的工藝標準。此項研發既縮短了產品生產周期,也為企業節約了上百萬元的成本投入,還使公司形成了專屬系列產品的生產加工能力。
隨著企業的發展,生產業務擴展到一些全新領域。趙杰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主動擔當,全身心投入到新的技術創新實踐中。在長春快速路聲屏障生產中,他研制出“聲屏障立柱簡易模具”,成功解決工字鋼壓型的技術難題。在160公里車型項目的生產中,趙杰利用現有的設備和模具,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藝,成功突破了一直以來由外地獨家專供的車上車下線槽組成產品的壟斷供給格局,實現了軌道制造產業鏈中“產品本地化”的供給模式。
趙杰把每一個生產中的難題都作為突破和革新的機會,通過不斷鉆研和探索,改進豐富原有的工藝方案與工作流程,設計制作簡單好用的模具、工裝,不斷完善分步壓制的工藝方法,攻克加工工藝中的一個又一個瓶頸,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的諸多難題。